黑暗也只是小孩
我看著眼前的來訪者,安靜而平和,他在前置提問寫下: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。
我們慢慢聊著,聊到他的酒癮,因為長期的壓抑,不透過酒精無法釋放;聊到悲觀,不確定活
著的定義,儘管他一路課業與工作表現良好。
聊的過程,他始終沉穩,靜靜地與我分享故事。但過往的經驗讓我直覺,如此的沉穩,是長期壓抑自己的人獨有的特質。
當我們進入潛意識,在開始回溯前,他遇見了自身的「黑暗」。
那團黑暗被關在鐵門之後,像有觸手,不斷從門後伸出,試圖將他拉近。
他感到非常害怕。於是我們離開現場,先回到讓他放心的綠洲休息,然後循著原先設定的路徑回溯,逐次與不同階段的自己對話。
他在與每一個階段的自己對話時,發現自己長期以來都在回應別人的期待───他的快樂,建立在家人與朋友的肯定;而不快樂,則來自於努力的成果被否定;一直以來,都忽略了對自己的真實感受。
在一次又一次地對話中,他慢慢釐清情緒,與過去的自己和解。但在某個時刻,「黑暗」又突然來襲。我問他這次想不想和它對話,他說「黑暗」只想要吞噬所有東西,沒有想溝通的意思;那是他長期以來的恐懼的集合體,「黑暗」聽不進話語,也不能理解話語。
於是我們繼續讓黑暗關在鐵門中,讓它淡出視線。然後前往我們最後的一站,內在小孩。
他最後見到的,是幼稚園的自己,非常地快樂,享受著當下。他意識到那時的自己確實擁有「把自己過得很好」的超能力。
在道別之前,他送給小時候的自己一份禮物:一串項鍊,由長大後的淚水所串成。他對小孩說,長大後的淚水,是不一樣的。
而在此同時,小時候的他,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,然後開心地跑掉。
擁抱的片刻,他終於卸下心底的武裝,放聲大哭。他感覺到那來自小孩獨有的溫暖───想給予他人的,很純然的,不求回報的擁抱。而這是他與生俱來的力量……
我靜靜等他哭完,休息,恢復平靜。慢慢引導他回到現在。
在催眠結束,自己通常也會跟來訪者做最後的討論,總結旅程。
他在回返之後,再次想起了「黑暗」,但他不再害怕。
「其實,黑暗也只是小孩。」
他回想那團被關在鐵門裡的黑色,本質也是小時候的自己:懵懂,天真,怯懦;那個純良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壓抑、自我否定,於是才有那些暗沉;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形成了無法對話的混沌。
「是我一直把它關起來,不願意探看,它才會長成後來的樣子。」
他溫柔地陳述。而我發現他訴說時的沉穩,與催眠前已有所不同。
.
留言
張貼留言